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前言:2012年的存储行业,希捷与西数是最大的赢家。泰国洪水消退近一年半,机械硬盘的价格并末回到灾前的水平。希捷与西数独揽硬盘价格生杀大权,出货量减少,销售额不降反升。作为消费者,看到这样的结果很受伤。追寻根本原因,无疑是市场竞争机制的缺失,价格的垄断所导致的。经历了“蒜你狠”“逗你玩”“盐王爷”的硬盘涨价风波后,不得不让人联想,中国的机械硬盘厂商如果还在的话,或许机械硬盘市场未必是目前的格局?十多年前,硬盘市场有希捷、西数、IBM、三星、迈拓、昆腾、富士通等众多厂商“群雄逐鹿”。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当然不乏耳闻“长城、易拓、国营”等的国内硬盘厂商。但黯然退市却是它们的共同结局。硬盘行业为什么没有它们存在下去的价值与意义呢?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。大多数硬盘厂商逃不过的宿命:收购 硬件行业中没有那个像机械硬盘行业如此富有戏剧性。收购与被收购一直是行业的主旋律,十几年来没改变过。2000年,昆腾被迈拓收购;2002年,IBM被日立收购;2005年,希捷收购迈拓;2009年,东芝收购富士通;2011年,希捷收购三星;直到2012年收购还在继续,西数正式收购日立……,经过无数次折腾,剩下也仅有希捷、西数及东芝三个寡头。严格意义上讲,也只有希捷与西数之间“楚汉争霸”。在这种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里,各种“缺乏”的国产硬盘厂商生存空间可想而知。国产硬盘厂商也早早收场。 假如你们还在 也会像“龙芯”一样?
家用电脑刚刚在国内普及时,涌现一批国产硬盘厂商!但却成就不了Intel、三星这样核心配件制造提供商,只能诞生组建配件的硬件厂商。“龙芯”研究十几年,至今不能应用到家用平台上,冷遭国人集体吐槽。硬盘厂商同样逃脱不了如此的命运。像长城硬盘,一开始自主研发,接着与外资合作推出自主品牌,后面做代工,直到最后退市,没留下多少记忆。
中国第一硬盘:易拓硬盘
成立于2001年的易拓科技(excelStor)是中国首家拥有自主硬盘品牌的厂商,属于长城集团放下的子公司。那时在深圳拥有现代化的生产基地,并在海外设立了自主的硬盘研究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。产品线广泛涵盖台式机硬盘、外置硬盘、移动硬盘、安全硬盘、网络存储及消费电子存储系统六大系列。其中全球首创的安全硬盘GStor系列更是获得业界盛赞,消费级台式机硬盘的代表就是“木星”系列硬盘。 玻璃硬盘技术:木星系列硬盘
2002年,易拓推出木星系列硬盘,共三款容量分别为40G/60G/80G,支持ATA100传输规范,转速为每分钟7200转,缓存容量为2MB,其外观方面类似于IBM 120GXP。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“高密度玻璃盘片技术”,这是当初除了IBM外,唯一一个采用玻璃盘片的硬盘厂商。恰恰是IBM“玻璃盘片技术”存在缺陷,很容易出现坏道,导致大量返修,成为后来IBM硬盘被日立收购的导火线。易拓木星系列可谓出师不利,木星系列硬盘未能得到市场认可。二代木星系列:250G单碟容量的ESJ9250-001S
2008年,易拓推出木星系列二代250G单碟容量ESJ9250-001S,是一款标准尺寸的3.5英寸SATA 3GB/s接口硬盘,应用了垂直磁记录技术的碟片,单碟容量为250GB。配置轻盈、性能主流,同时拥有国外品牌硬盘同样的特性和功能,但那时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,国产硬盘很难有立足空间,这款产品并未取得预期销量。易拓曾经辉煌一时,其网站上可以看到“中国第一硬盘”的自诩,还曾传出,“中国第一硬盘”易拓收购“全球第一硬盘”希捷。从早年引进IBM的生产线和技术,跟着IBM走,并推出自主品牌,后来代工日立硬盘,最终退出市场,不到十年的时候,易拓硬盘就走到尽头!
走上代工之路:长城硬盘
前面所提到易拓,是长城集团旗下的子公司,由老大哥长城硬盘合资改制的。回顾国产硬盘的发展之路,长城硬盘绝对可以画上浓抹重彩的一笔。笔者引述人民网1999年的一篇报道《新中国档案:从3.5英寸软盘到网络存储》,如下:
“1999年5月21日,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。在当日开幕的全国计算机产品北京展览交易会上,长城集团推出了第一块中国自主生产的8.6GB高速硬盘。媒体欢呼,我国计算机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终于获得了重大突破。”
2000年8月,长城硬盘正式上市,当年10月销量就已突破50000块。但这种局面并没维持多久,由于质量事故频现,之后长城硬盘市场逐渐走低。当时长城市场部的周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不得不承认:“根据市场反馈回来的消息,我们在技术方面存在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,为此我们正在对产品生产线做进一步调整。”“国外生产硬盘的技术确实值得我们学习,所以我们才做产品生产线的调整,同时也将和国外的一些著名硬盘厂商开展合作。”
这是当时硬盘厂商的心声,自主研发难度超乎想像。“硬盘磁头销量位居全球第一”“世界第二大盘基片专业制造商”等噱头改不了国内硬盘做代工的困境。学不到核心的技术,缺乏市场竞争力。现在长城硬盘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。提起长城,也许你会想起长城汽车,长城显示器甚至长城电源,有多少人知道长城也干过硬盘这活。
昆腾硬盘常被误为国产品牌
有不少网友会认为昆腾是国产品牌,其实不是的。昆腾是一家美国的存储公司,以提供客户满意的高品质和高可靠性产品而著称,旗下的“火球”系列硬盘是70、80后的最受,性能出色,稳定。1999年,火球第9代诞生时最大的是20.4G,曾经是多少70后、80后梦寐以求的硬盘。昆腾公司在2000年4月2日被迈拓公司所收购,后面迈拓又被希捷收购。昆腾出现时,电脑的普及程度远远没有现在高,其名又很“中国化”,被部分网友误认为国产品牌也正常。
国产硬盘消失,这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!
分析国产机械硬盘的沉沦,原因是多方面的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,不同的结论。而笔者看来,就一句话:“技”不如人。这样“技”不仅仅是缺乏核心的硬盘技术,在市场端,价格没竞争力,国产机械硬盘厂商无法与世界级巨头相抗衡。在用户端,硬盘故障频发,售后服务滞后等都让国产硬盘不受欢迎。以笔者个人的角度出发的观点,缺乏专业理论的指导,难免有肤浅、简化的倾向,这也不仅仅是硬盘厂商的问题,是整个核心硬件产业链的问题,就如龙芯,扶不起的阿斗,但是这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!
SSD会不会成为中国存储厂商从市场上崛起的新突破点呢?
早在2007-2008年,SSD已经开始进军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级产品市场,那时还难觅中国厂商的身影。许多企业意识到从传统机械硬盘到SSD,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飞跃,而且也是硬盘市场的一次重新洗牌。近两年来,能喊得出品牌的SSD国产厂商不在少数。像佰维、科美、金胜、金速等,SSD市场保持着快速强劲的增长,雪球越滚越大,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多少份额属于中国SSD厂商的呢?据圈内人士称:2012年国产SSD厂商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。SSD虽然利润可观,但是真正能赚到钱也就是Intel、美光、三星这样技术垄断的巨头。
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:SSD国产厂商为何屡遭打击
国产SSD厂商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并打出自主品牌,完全是因为SSD并不像传统的硬盘机械构造那么精细复杂,PCB板+主控+闪存组装就行。恰恰是国外的主控开发商SandForce公司为国内SSD厂商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,包括主控,固件算法,PCB板。而闪存则由Intel或美光购置。国产SSD厂商只需组装,品牌营销即可。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产品的制造成本高,价格上没有优势,缺乏竞争力,同质化严重,谈何要用户支持国货呢?
总结:缺乏核心技术积累,缺乏科技人才,缺乏市场经验、缺乏企业“破釜沉舟”的决心等等,注定国产硬盘厂商的寒冬还很长很长……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