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硬盘容量是硬盘技术中最敏感的,就像显卡领域中速度一样。在硬盘容量技术方面,蓝色巨人IBM一向是走在其他厂商的前列,在2001年中,IBM提出一个Anti Ferromagnetically Coupled(反铁磁性耦合)介质技术,就是在磁盘的表面再加上了一层很薄的存储层。我们目前使用的3.5英寸硬盘碟片的最大容量是单碟140GB,也就是每英寸40GB,但是如果采用IBM的这个新技术,我们可以将每英寸的碟片容量提升到100GB。在2001年3月的时候,MAXTOR也提出了自己的“BigDrives”技术。我们知道硬盘的容量和扇区都是由三个数值决定,它们分别是柱面数(Cylinder)、磁头数(Head)、扇区数(Sector),简称CHS。ATA规范规定的接口CHS寄存器配置是28bit,也就是C:16bit;H:8bit;S:4bit。我们应该记得很多年前的8.4GB硬盘限制的问题吧,那时候的操作系统访问硬盘需要通过DOS下的INT13 API接口,虽然硬盘的CHS寄存器是28bit,但是瓶颈在于INT13 API的C:10bit;H:8bit;S:6bit,这样能访问的最大容量也就是210×28×(26-1)=16515072个扇区,第一个扇区不能为0,所以减去1。每扇区是512字节,所以最大容量就是8.46 GB(硬盘厂商都是以1000为换算单位),这样就产生了8.4容量的限制。
在那之后,Windows系统可以通过32bit的Disk Access直接访问硬盘,这样瓶颈就转回了硬盘的CHS寄存器身上,一共28bit的CHS寄存器可寻址最大容量是228-1,也就是268435455个扇区,每个扇区512字节,总容量就是137.4GB,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硬盘容量限制。但是Maxtor的BigDrives打破了这个限制,把28bit的CHS寄存器限制提升到了48bit,也就是CHS都是16bit,这样容量限制就是144PB(1PB=1,000,000GB),但是我们到目前使用的操作系统都是32bit寻址,所以瓶颈在于操作系统了,不过即便是32bit,我们受到的限制也是2199GB,这足够我们今后很多年的发展了。:)
在接口标准方面,2001年一直在使用比较新的ATA100接口,但是硬盘发展速度太快了,当初我们还在讨论由于硬盘内部传输速率影响,ATA100有没有用武之地的问题。而现在硬盘技术的发展已经使ATA100也成为了瓶颈,所以我们早在1年多以前就听说Intel联合很多厂商制定了一个全新的ATA接口规格,那就是Serial ATA规格,这种规格不但加快了传输的速度,也改善了机箱里面走线凌乱的状况,这也应该是一种很好的ATA标准。但是如果想全面实现Serial ATA,那还需要硬盘、主板厂商的支持,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在一两年内是很难实现的。因此,硬盘领域的一个巨头Maxtor为了解决在Serial ATA出台之前的这段时间内硬盘传输瓶颈的问题,便提出了ATA100的改进方案,这就是Fast Drives,也就是ATA133,这个规格的好处就是完全匹配现有的ATA100规格,可以在目前的接口上继续使用,这样就降低了很多成本。所以ATA133刚一推出就得到了不少厂商的支持,也让我们暂时解决了硬盘传输瓶颈问题,但是我们可以预见,ATA133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标准,毕竟他没有使传输的速度得到本质的提升,而且相对于Serial ATA的简洁来说,更是没有优势了。
在缓存方面,没有很多的厂商跟进,只有WD(西部数据)推出了一款8MB缓存的100GB硬盘,一下子成为了市场的热点。虽然大家都对这款硬盘趋之若骛,但是它的价格还是比较昂贵,所以真正购买的人还是很少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