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程子 发表于 2009-10-18 17:26:59

对ST 12代盘的几个看法

对ST 12代盘的几个看法
给一用户换头后,用户提供了一块新盘用来拷贝数据。在拷贝数据的过程中瞥了一眼新盘12代的ST的盘,不过这一瞥有了点发现,写下来做个记录。
MODEL:ST3320418AS
FW:    CC37
DATA:10101
SITECODE:WU (吴?!中国的工程师)
估计盘片:1张
估计磁头数:2个(由于是薄盘,而ST单盘密度已经达到500G,而且单个磁头肯定没有双磁头稳定。另外在这种低端盘上ST应该没有必要使用过于先进的高密度技术,这样无疑会增加成功,所以2个磁头的可能性很大)

电路板:
电路板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,增加一个很大的编程口以及和主轴IC相连的接口。
编程口在12代的主板上比较常见,有可能是通过该接口往主控IC上写入或者是调试程序(固件)用的。
另外一个和主轴IC相连的接口,感觉不应该是写程序的,因为主轴IC只是一个DC-DC的IC,不具备写程序的条件。
新式的ROM采用了WINBOND的25X40AL014(网上查不到这个IC),至于它里面的内容有没有变化那就不好说了!

伺服口:
不得不说这个是令我最郁闷的地方了,以前的ST的盘伺服口一般是位于右侧或者是电路板下方的。不过在这块320G的12代盘上这两个位置并没有他的影子。唯一值得怀疑的是电路板的盘标下方有一大块锡纸,伺服口在这个地方的可能性很大。不过从外观和用手触摸上来看,好像不在这个地方。(即使在这个地方,工业磁头只能写入一个盘面的信息,下一个面是不可能写进去的)。若非12代的320G已经不须要工业磁头往盘片上写伺服信息了?!

下面就是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了,希望在希捷工厂上过班或者是换过12代320G盘的朋友能指教一下,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!

推测:
1、ST12代固件上采用了老式的办法即电路板上一部分,盘片上一部分。不同的是12代的盘增加了电路板上固件的容量,对于盘片上则相应减少了固件容量。
2、盘片固件的写入不在依赖工业磁头,而是通过编程接口直接控制磁头写入伺服信息
3、如果以上两点真的成立那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ACE和XLY对于12代盘不支持的原因,因为ST采用了新的固件存放方法,破解须要时间!

另外还发现ST对于家庭命名上是比较有意思的,其中最搞的一个莫过于PUMA系列,莫非该系列的设计者是PUMA的FANS????!这个是PUMA的官网www.puma.com.cn

cutpal 发表于 2009-10-18 18:11:34

楼主真厉害呀,瞥了一眼就看出这么多东东,佩服!!

kjkjdn 发表于 2009-10-18 19:40:20

看了小程子的帖子深有同感,你说的那个什么:WU? 是指的无锡工厂。司服口我也没发现。我手里又有200多片点12 ,有的板子却没有你那缺口 ,都是小板子,外型象点10 的。但电路肯定不是原套了。另外别希望XLY 太多了。他们发展别的东西投入太大,点12 的研究因为太浪费时间和资源,暂时没法开发。

xxh33333 发表于 2009-10-18 22:33:11

进来看下高手.

小程子 发表于 2009-10-19 17:42:05

3# kjkjdn

估计是在FLASH上做文章了,那个东西貌似很强大,但是个人认为实际上没什么用处,可能XLY和ACE都是为了下一代电存储做基础而开发的

servepc 发表于 2010-7-29 22:53:11

高手就是不一样呀。。。

shunshun7525 发表于 2010-7-29 23:33:49

呵呵

lsqzb 发表于 2011-3-30 14:41:34

支持,学习了。

fixhdd 发表于 2011-4-6 15:49:37

回复 1# 小程子
对ST 12代盘的几个看法
给一用户换头后,用户提供了一块新盘用来拷贝数据。在拷贝数据的过程中瞥了一眼新盘12代的ST的盘,不过这一瞥有了点发现,写下来做个记录。
MODEL:ST3320418AS
FW:    CC37
DATA:10101
SITECODE:WU (吴?!中国的工程师)楼主这个WU应该是中国无锡!不是工程师!~

sanyacq 发表于 2011-4-13 14:31:58

说说我的看法    个人见解   欢迎 拍砖
      记得年前搞个2.5盘 时通过交流得到写信息   
      可能在K12 硬盘中 ST把硬盘的固件 只写到0头 ,伺服ID也以0头ID 来区分,在别的盘面不再单独 写入ID   这样   给 换盘片的精度带来较大难度,伺服口   在PCB 下   也就很好解释了   

   个人观点
页: [1] 2
查看完整版本: 对ST 12代盘的几个看法